中年危机,你的解决方案是作品

背景

2019年5月,加入开智”中老年分会群”,阳老师抛出2大选题:

  1. 我的十二年:采访群友以及自己认识的师友
  2. 智者的35岁:历史上的智者在35岁的前后做了什么

2019年一整年,35岁如此高频,而我离35岁又如此接近,以至于我只记得第二个选题,以至于我发现群里已经不大讨论这个话题了,而我依然觉得这个题目值得我熬夜写一下。

故事

从历史中找有点远,就从当代身边人中去找起。标的是成功的,幸福的,有魅力,让我向往的。最好是女性角色,更有参照性。

格十三的35岁

我从35岁开始进入自媒体的圈子,在这个关注者平均年龄二十多的平台里,我看起来是一个不太和谐,也不太可能出头的人。但所有曾经告诉我”不会出头“的人,每年我都会给他们一次集体打脸的机会。我没有骄傲,我是在证明,也是给其他一些瞻前顾后,因为年龄问题不敢起步,觉得专业不对口不敢尝试,担心能力不够而不肯学的中年女性一个很好的示例。 —— 格十三

格十三,一个魔都中年妇女,散发着独特气息的公众号博主。不记得第一次在什么场合看到她的文章,第一次圈粉是因为对中年妇女一个非常清奇的比喻:

出门在外,和中年妇女为伍的安全感更强一些的,因为她们经验足,心细,周全,踏实,她们的哆啦A梦口袋是世界级文化遗产,是救命稻草。

太公允,也太独特的形容和比喻了,让人极大舒适的,没有太多挣扎,加入了她的队伍。

中年妇女在其他文本描述中,是没有魅力的,是婆婆妈妈的,是各处不讨好的,是没有自我的,是丧气的,是失败的,是焦虑的;在格十三的文本描述中,是喜感的,是精神抖擞的,是内心世界丰富,有洞察的,是聪明智慧的,是可爱的,是硬核的

她有两百多篇10万+,现在很多营销大号,也能看到模仿她套路的痕迹。

小土的往事

14年那时候,因为想早点把书写完,辞职了,经常背着书包,骑着自行车去浦东图书馆写书。
锦绣路比较宽,车也多,有时候骑到那边,总忍不住地想,诶呀,还有事情没做完呢,千万别被撞到。
以前有个网友写,为什么很多妈妈都遇到了睡眠问题,但是只有小土成了小土。
其实我一个工科女管管项目,什么婴儿睡眠什么的跟我的职业生涯八杆子也打不着的,这里面充满了机缘巧合。
也许这就是自我的救赎,什么包包,衣服,化妆品,我不是很有概念也不是很在乎,只是有些东西,我知道自己是介意的,是在乎的。
我有时候想,上天选中我,也许就是因为骨子里那一点点的信念感。青春已逝,但说起想要做独一无二的自己,还是会心头一热。
如果真有什么特殊之处,也许就是因为这一点点的不同。

小土大橙子,娃小月龄睡眠不太搞得定的时候,搜到她的睡眠课程。她的受众群信任度很好,会有很多诚意满满的推荐,随着娃长大,她也从美国搬到上海,从睡眠到早教,推荐书单,分享玩具,各种话题,也值得看。

她是《婴幼儿睡眠全书》作者,微博2018十大影响力母婴育儿大V。

刘润的37岁

我做了个意料之中,却依然十分艰难的决定,离开微软。
尽管当时我很多事情都没想清楚,还没有产品和服务,想法也没有变成商业模式,但是,算了算了,想没想的清楚,都走吧。
这一次起心动念还不走,我可能真的永远都走不掉了。
那时,我已经37了。

决定创业之后,我更加勤奋努力地输出,写东西,写下对这个时代的理解。让别人有机会知道我。回想起来,我很幸运。这些事情,我很早就开始做了。27岁那年,我开始做公益、写博客。

最早知道刘润是因为他在得到的《刘润5分钟商业院》,印象里,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得到的标杆产品。我被安利过,买过,印象最深的是他是多么努力把这些知识讲得易懂,实用,而且亲自录音。后来看到群里转发他的文章,就关注了号。最近觉得他对于直播带货模式很有洞察,并且很自知地出来一款茶,叫洞茶。

作品

找了这几个人的共同点是,他们坚持输出,打磨作品;内在驱动,坚持自己。

当时出这个题目之际,阳老师在星球给35岁小伙伴的分析和建议是:

成年后,自我决定论非常重要。选择内在动机,不是矫情的心灵鸡汤,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。35岁,温饱解决了,取得杰出的成绩,要成点事的逻辑基本上就是:

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足够投入 → 足够优质的作品 → 好评 → 自信 → 押注人,钱,技术在自己的时间

因此,要持续创造价值:持续做事,做有智识含量的事情。例如:app, 优质论文,用心的在线教育课程,博客专栏,图书等。

微言大义。

结尾

很长一段时间,我觉得大环境很致郁,对35岁中年人很不友好。家庭中上有老下有小,社会中撑着当骨干,在社会也不被尊重。如果语言对人的伤害可测量,那么当代中年人,一天要踩多少雷,中多少流弹。

后来,我想明白,输出本身就是一种自卫之道。对方有故意击中你的意图,你侦破了,弹药也就被拆掉了,失去了效力。

3个故事,现在看已经都是功成名就的人,但即使他们现在没有大成功,相信他们也能走出中年危机。

ChangeLog

2020-01-28 修改
2020-01-05 修改
2019-12-26 初稿

参考:

很深的几个场景
只要饿不死,就勇敢做最喜欢的事